生态环境解决方案

构建大数据+环保的新模式,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和集成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充分运用云计算、大 数据、物联网等最新技术构建融合具备监测、采集、分析、研判、预警多种功能的智慧环保平台,集智慧化监管体系与网格化监管体系于一体。

问题背景 

作为全国重要的煤炭能源基地和大型煤化工产业基地,济宁市可谓典型的资源型城市,燃煤、化工企业 数量众多,环境监管压力很大。现有监管模式因人力、物力有限,存在效率低、漏洞多等问题,难以实现对排污 企业24小时全天候监管。"大气十条"明确规定,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PM2.5年均浓度要比2012年 下降10%以上,京津冀地区要实现下降25%,济宁市属于京津冀"2+26"通道城市,需要执行最严环境标准。对 于典型煤炭资源型城市的济宁来说,大气污染已是多年的沉痼疾,下降25%无疑是巨大的挑战。 如果继续走老路子、用老方法,很可能挂一漏万、疲于奔命,必须转变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 在环境监管模式上探索新的突破。



解决挑战 

面对挑战,济宁市政府积极应对,在国务院发布《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环保部印发《生态环境大数 据建设总体方案》等文件的指导下,构建大数据+环保的新模式,实现生态环境数据互联互通和开放共享,充分利用生态环境大数据综合应用和集成分析为生态环境保护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充分运用云计算、大 数据、物联网等最新技术构建融合具备监测、采集、分析、研判、预警多种功能的智慧环保平台,集智慧化监管体系与网格化监管体系于一体,让济宁市一举成为国内首个利用大数据实现精准环保治理的城市。

微信截图_20230808175414.png

1)建立数据中枢

通过物联网技术,提高对大气、水、土壤、生态多种环境要素及各种污染源全面感知 和实时监控能力。通过数据共享交换平台,纵向上,打通了市-区县-街道三级数据联通, 横向上,拉通环保、城管、交通、煤炭、港口、公安等相关委办局,接入人口基础信息 库、法人单位资源库、自然资源和空间地理基础库等基础数据资源, 拓展吸纳相关行业、 企业和互联网关联数据,形成环境数据资源中心,实现环境数据互联互通,推进环境数据 资源全面整合共享。为数据挖掘、分析、预警预报、智能研判提供数据支撑。


2)构建生态环境一张图 

以GIS地图平台为基础,整合环保、城管、交通、煤炭、港口、公安等相关委办局提 供的城市资源信息,全面展示重点污染源点位信息,包括电厂、煤矿、港口、污水处理 厂、河流断面、城市空气等,通过虚拟现实技术实现对环境监测、超标报警、排污总量等 数据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并按照行业、流域、区域等分类对数据进行专题分析,呈现全市 环境污染状态。同时,在GIS地图上实时展示洒水车、雾炮车、执法车、执法员、网格员等 环保设施和人员动态,以及公安、医疗、交通等相关设施资源,实现环保治理挂图指挥、 跨部门统一作战。


3)环保事件分拨——网格化管理模式 

济宁市在各级政府建立环境监管平台,形成污染源全掌握、网格员全覆盖、管理机构 全配备、工作情况全留痕、绩效考核全量化的网格化环境监管体系。推动网格化环境监管 体系与环境实时监控网络有机融合。全市共设立二级网格14个,三级网格169个,配备专 职环保网格员975名;将排查出的54061个污染点源全部纳入市环境监管平台系统的同时, 实行台账式管理。同时,设立网格化监管指挥中心,负责全市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任务分 解、指挥调度、受理投诉举报等工作,对投诉举报统一受理、及时移交、办结回告;梳理 了水利、交通、城管、住建、煤炭、国土、经信、环保共八个职能部门在扬尘防治监督管理的职权。明确了行业主管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制定相关行业扬尘污染治理标准和 导则并向社会公布,监督管理相关行业的单位和个人落实扬尘污染防治责任及措施。


4)大数据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 

充分运用大数据的数据挖掘分析及展示能力,对环境监测数据进行分析挖掘、模型推 演。前可预测预报,提前知道环境变化趋势。后可结果反演,定位问题原因,并根据分析 结论制定解决方案。同时可对解决方案落实后的数据进行后评估。了解方案是否有效,为 方案修订提供依据。例如重污染天气应急响应情况下,企业是否进行了减排限产,就可以 通过平台一目了然的看到。同时也为我们后续的人力安排,监督检查、企业考评提供支撑。



应用成效

通过多管齐下、综合施策,山东省济宁市从空 气污染问题突出城市成为全国科技治霾的“标杆城 市”。2017年在京津冀“2+26”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 市中,获得了PM2.5浓度值最低和改善幅度最大 “双第一”,2018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成为“2+26” 城市完成《攻坚方案》PM2.5浓度改善目标的4个城 市之一。利用智慧环保综合监管平台,济宁市在全 国率先探索“互联网+环保”新路径,实现了环保工 作粗放治理到科学治理、治标到治本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