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社区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贯彻“三融五跨”指导思想,落实“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的建设思路,建设“综合采集、主题汇聚、全程监测、数据驱动、量化评估、信息公开”的智慧社区大数据技术支撑体系,以社区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事件主动防控为核心,形成社区安全事项清单,构建社区全域的数字感知预警模型,实现多源跨域的数据汇聚与融合,助推政府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做到心中有数。

政策背景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时提出要“三融五跨”: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2016年10月,民政部、中央组织部、中央综治办等十余个部门日前联合印发《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要推进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力争到2020年,实现城市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全覆盖,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50%。2018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武汉时指出:社区是基层基础,只有基础坚固,国家大厦才能稳固。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思想,是为人民服务的政党。我们抓好工作就是要把人民群众大大小小的事情办好。为民的事无小事,大量工作在基层。党中央高度重视社区工作,我们要改革创新基层治理,提高治理能力,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

 

问题分析

“十二五”以来,通过统筹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实施信息惠民工程等一系列举措,智慧社区建设在局部取得了积极成效,但是距离“到2020年,基本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服务有效衔接的城乡社区服务机制更加成熟;社区综合服务设施为主体、专项服务设施为配套、服务网点为补充的城乡社区服务设施布局更加完善;网络联通、应用融合、信息共享、响应迅速的城乡社区服务信息化发展格局基本形成;以社区党组织、社区自治组织成员为骨干,社区社会工作者和其他社区专职工作者为支撑,社区志愿者为补充的城乡社区服务人才队伍更加健全”的发展目标,依然存在着诸多不足,需要进一步改善和深化。问题与不足具体体现在“业务应用”与“数据支撑”两个方面:


(一)“业务应用”层面的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7个方面:

1、智能检测。人脸识别、车辆识别、垃圾清运、环境监测等与社区治理能力提升相关的智能监测,未做到及时、准确,依然存在大量监控的盲区盲点。

2、整合共享。公安、综治、城管、街道等多部门的信息化建设依然是 “各自为政、条块分割、烟囱林立、信息孤岛”的现状,未进行跨部门、跨业务域、跨系统的信息整合共享。

3、预警预测。在社区重点监控人群防控、重大风险源监测、社区弱势群体帮扶救助等方面,针对可能演变成重大事件事故的风险,缺少数据模型算法,预警响应基本靠经验。

4、指挥调度。在突发应急事件处置、抗台风等防灾减灾活动中,设计多部门多岗位的联动指挥,缺乏数据驱动,导致流程存在漏洞与断点,事件不能及时高效的处置。

5、责任分工。在社区安全、环境保护、群防群控、隐患巡查等领域,安全责任不能落实到具体的个人,时效性与合法合规性不能量化。

6、分析评估。涉及公共教育、医疗健康、养老服务、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资源分布,在不同社区之间、在社区内部各区域之间分布不均衡,缺乏基于大数据的分析评估支撑体系。

7、公共服务。涉及社区内个人办事、企业办事、人才服务、生活服务、信息公开等公共服务方面,未进行统一的整合,存在服务缺失、分散建设、水平参吃不齐等问题。


(二)“数据支撑”层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6个方面:

1、数据集成。与社区治理与服务相关的公安、综治、城管、街道等各单位内部积累了大量来自不同数据库或文件结构的业务数据。如何对这些相互独立、分散的数据进行统一处理成为重大挑战。

2、数据质量。社区相关的各类数据的来源比较复杂。横向来看,政府各单位的数据碎片化;纵向来看,政府各单位的业务系统烟囱林立。

3、数据标准。缺乏统一的数据标准,数据格式、类型不一致,数据质量问题突出,难以提供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数据支撑。

4、数据模型。社区的大数据资源库的建设,长期缺乏统一的建设流程、统一的数据标准、统一的数据模型与统一的方法论。

5、数据比对。社区相关的数据来源众多,存在数据冲突的问题,可能是更新的时间有先后,可能是信息填报时就不全或者输入错误,也可能是填报了虚假错误信息。

6、数据服务。社区大数据中心景观融合与治理后的数据,是经过清洗的干净数据,数据不仅要进的来,还要出得去,要能够为社区治理和服务的业务系统提供数据支撑。

 

 

整体思路

坚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贯彻“三融五跨”指导思想,落实“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的建设思路,建设“综合采集、主题汇聚、全程监测、数据驱动、量化评估、信息公开”的智慧社区大数据技术支撑体系,以社区安全隐患排查和安全事件主动防控为核心,形成社区安全事项清单,构建社区全域的数字感知预警模型,实现多源跨域的数据汇聚与融合。通过数据来分析社区的运行态势,通过预警来预防社区风险事件,从而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的精细化水平,提升在社区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及时发现和主动处置能力,助推政府用信息化手段更好感知社会态势、畅通沟通渠道、辅助决策施政、方便群众办事,做到心中有数。

1、针对“智能检测”的问题,建立多源数据的综合采集体系,并引入人脸识别、图像分析、物联网监测等先进技术,实现对社区运行相关的复杂环境和复杂事件的全面和准确感知,掌握社区运行的实时动态,提高实时数据采集存储能力。

2、针对“整合共享”的问题,建设形成社区运行主题数据库体系,形成安全事项清单库、重点领域监控预警主题库、重点区域监控预警主题库、重点人群监控预警主题库、安全事件历史记录归集库等,实现社区运行数据的深度融合,支撑社区的安全普查、风险防控、事件处置等业务。

3、针对“预警预测”的问题,建设形成以“预警、预测、决策、智能”为核心的大数据分析研判支撑能力,构建社区全域覆盖的数字感知和预警分析模型,利用数学模型对社区管理与服务领域的相关信息进行多角度监测分析、全流程推演,提升对风险进行全方位、全过程的动态风险辨识,为社区运行提供决策支持。

4、针对“指挥调度”的问题,建设形成“以数据为驱动”的协同联动的信息化技术支撑体系,形成覆盖风险防控预警、事件协同共享、运行态势可视的综合技术支撑能力,提升社区管理与服务领域的协同能力和联动指挥水平。

5、针对“责任分工”的问题,建设效能评估体系,以“时效性”与“合法合规性”为核心,对社区相关的各部门、各岗位、各人员在社区管理与服务过程中的表现进行量化分析,通过评估比对的方式识别社区管理与服务中的堵点、断点、难点,为进一步的流程优化与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提供数据支撑。

6、针对“分析评估”的问题,建设智慧社区大数据分析平台,通过整合与社区相关的人口、企业、医院、诊所、药店、床位、康养、生活便利等信息资源,在模型算法的支撑下,在公共服务资源配置等领域进行分析评估,促进社区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建设。

7、针对“公共服务”的问题,建设智慧社区的“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发挥集中规划,统一建设的优势,在互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的支撑下,将服务下沉到社区,支持个人与企业办事不用出社区就可以办理,真正落实“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

 

 

整体架构

 图片1.png

 

 

应用成效

深圳织网工程:深圳市社区网格管理信息中心主要通过采集员,采集了全市实体人口、实体法人、实体房屋、实体事件4类信息,同时对专题信息,如网吧、物业小区、城中村信息也进行采集,并通过交换平台获取到了教育、公安、市监等多源数据。数据存储在深圳市容灾备份中心的生产库中,存在生产数据与统计数据相互影响的问题。数据管理也分散在PDA管理系统、MIS管理系统、OA管理系统等,没有统一的数据管控平台,很难做到对数据的推广应用和质量提升。因此,在“互联网+”理念的推动下,迫切需要进一步提升网格管理大数据平台的数据接入及数据支撑能力,从而为全面实现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提供丰富的数据支撑。该平台结合一期建设的内容、现有平台及系统资源,进一步丰富完善平台信息资源库,尤其对人口、法人的历史信息进行扩充,对单一来源事件库信息进行多源数据整合,并建立个人电子档案库;为各类型数据方便接入平台,提供适应各类型数据的接入接口,提升平台横向扩展的能力;以平台数据资源为基础,为各业务部门、系统提供数据支撑,发挥数据价值。该平台主要基于采集员,采集了全市实体人口、实体法人、实体房屋、实体事件4类信息,综合相关信息实现网格大数据的综合管理和利用,最终将实现数据资源的最大应用,提升网格数据资源的利用价值。